2025年8月,国内科技与艺术融合领域迎来里程碑事件——由上海理工大学李清都教授团队研发的仿生机器人“学霸01”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录取为全日制博士生,成为国内首个以“博士”身份入学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突破性实践不仅重新定义了智能体的能力边界,更标志着国内高等教育向“人机协同”模式迈出关键一步。
技术突破:从马拉松选手到戏剧博士
“学霸01”的“前身”是曾在2024年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斩获季军的“行者二号”。研发团队通过肌腱仿生驱动技术优化其身体结构,使其具备更自然的语言和表情交互能力。例如,该机器人已掌握梅兰芳创制的“五十三式兰花指”动作库,并能通过“表情头”实现眼神流转与微表情控制,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其即兴表演的京剧片段引发观众热议。
教育实验:四年培养计划直指专业演员水准
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设计的培养方案突破传统框架,将机器人学习分为“基础能力构建”与“艺术内核塑造”两大阶段。前者由机器智能研究院负责,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建立戏剧动作数据库,并利用大模型实现动作连贯性优化;后者由戏剧学院杨青青教授团队主导,重点训练机器人对剧本的语义理解与情感表达能力。例如,在《雷雨》片段排练中,“学霸01”需根据台词自动生成符合人物关系的语言,并通过生成式AI实时调整表演节奏。
产业化前景:从舞台到生活的多场景渗透
研发团队透露,该机器人已接到上海京剧院合作邀约,将挑战传统戏曲中“被劈成两半仍可施法”的特效角色。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商业化潜力:在文旅领域,机器人可替代真人演员完成每日超10场的高强度表演;在康养场景中,其通过学习老年群体偏好,能提供个性化戏曲陪伴服务。据测算,单台机器人可覆盖3个传统演员的工作量,运营成本降低60%以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