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福建省艺术馆承办的第二十一届福建省少儿讲故事大王比赛在福州大戏院圆满落幕。本届比赛以“讲好中 国故事·传承闽都文化”为主题,吸引了全省9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286名小选手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诞生金奖38名、银奖55名、铜奖82名,为暑期文化生活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赛事升级:从“讲故事”到“文化传承”
本届比赛首次增设“闽都文化专题组”,要求选手围绕福州三坊七巷、船政文化、昙石山遗址等本土文化符号创作故事。来自宁德的12岁选手林雨薇以《船政风云中的少年志》斩获金奖,她通过虚构船政学徒“阿福”的视角,将沈葆桢、严复等历史人物与少年成长巧妙结合,评委盛赞其“在历史细节中见童真”。这种“故事+文化”的创作导向,使比赛成为青少年了解福建文化的生动课堂。
选手突破:00后导演的“沉浸式”叙事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比赛涌现出多部“技术流”作品。福州选手陈子墨在《坊巷深处》中运用皮影戏道具,将林觉民故居的砖雕花纹投影为故事背景;泉州选手王一诺则通过AI绘画生成“海上丝绸之路”动态场景,配合评书式讲述,实现“科技与传统”的跨界融合。这种创新表达,折射出Z世代对文化传承的独特理解。
评委观察:从“技巧”到“情感共鸣”
由国 家一级演员、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组成的评委团,在评分标准中特别增设“文化共鸣度”指标。评委代表指出:“好的故事不仅要讲得流畅,更要让听众感受到文化温度。”例如,获得最高分的《昙石山的一把陶勺》,通过现代少女与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跨时空对话”,将考古发现转化为充满童趣的成长故事,引发全场掌声。
社会反响:非遗传承人的“特殊课堂”
比赛期间,主办方特别设置“非遗大师工作坊”,邀请福州评话、闽剧等非遗传承人与选手互动。国 家非遗“福州评话”传承人林民璋即兴创作《闽江口抗敌》选段,用方言韵白演绎赛事主题,让小选手们直呼“原来故事可以这样讲”。这种“以赛代培”的模式,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从三坊七巷到昙石山,从皮影戏到AI绘图,本届比赛不仅是一场语言艺术的竞技,更成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成长见证。正如福建省艺术馆馆长所言:“当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福建故事时,文化的传承就有了最生动的载体。”这场童声童语的盛宴,正为闽都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