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至,暑未消,“秋老虎”反扑叠加秋燥秋乏,如何科学养生?2025年中医专家结合节气特点,给出“润、补、防”三字诀,助你轻松应对换季不适。
润:对抗秋燥,从内到外补水
秋燥易伤肺,表现为口干、皮肤干、便秘。
饮食润燥:多吃白色食物(银耳、百合、梨、莲藕),推荐“雪梨百合羹”(雪梨1个+百合20g+冰糖适量,炖30分钟),滋阴润肺。
外部保湿:洗澡后3分钟内涂身体乳,每周敷2次补水面膜,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脂膜。
环境加湿:室内放置水盆或使用加湿器,维持40%-60%湿度,减少呼吸道刺激。
补:缓解秋乏,调整作息与饮食
夏季耗气伤阴,立秋后易疲劳。
睡眠优先:早睡早起(建议22:30前入睡),午间小睡20分钟,避免熬夜耗伤阴血。
饮食补气:增加山药、小米、红枣等健脾食物,推荐“小米南瓜粥”(小米50g+南瓜200g),补中益气。
适度运动:选择瑜伽、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避免大汗淋漓耗气,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
防:应对“秋老虎”,防暑兼防寒
立秋后昼夜温差大,需兼顾防暑与保暖。
防晒降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减少外出,外出戴遮阳帽,多喝绿豆汤、酸梅汤解暑。
灵活穿衣:采用“洋葱式”穿法(短袖+薄外套),重点保护颈部、腹部,避免空调直吹。
警惕“冷病”:少食生冷,冰箱取出食物静置至常温再吃,避免引发腹泻。
专家提醒:养生需顺应节气
中医认为,立秋后应“收敛阳气,养护阴气”,避免剧烈运动、过度贪凉。可每日按摩“迎香穴”(鼻翼两侧)缓解秋燥鼻塞,或用艾草泡脚15分钟驱寒湿。
结语:秋养正当时,细节定健康
立秋养生无需大补特补,记住“润燥、补气、防温差”三原则,从饮食、作息到环境调整全面入手,便能平稳度过“多事之秋”,为冬季储备健康能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