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预警,徐家汇站最高气温定格在38.9℃,至此,上海已连续19天被高温笼罩,创下历史同期极值。这场由副热带高压主导的极端天气,不仅刷新了城市温度纪录,更对民生保障、能源供应与城市运行提出了全方位挑战。
副高肆虐:科学解析高温成因
气象专家指出,此次高温的直接推手是稳定控制长江流域的副热带高压。其中心区域500hPa暖脊持续增强,导致晴空辐射效应加剧,地面接收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较常年同期增加20%以上。同时,高压系统引发的下沉气流抑制了午后对流活动,局部短时雷雨难以缓解暑热,形成“干热笼罩”。数据显示,上海7月平均气温达31.8℃,较历史同期偏高2.3℃,8月以来更有3天突破40℃。
用电激增:能源系统承压运行
高温天气直接推高电力需求。8月12日,上海电网负荷创下4055万千瓦的历史新高,较去年极值增长12%。为保障供应,国网上海电力通过拓展省间绿电合作,累计成交电量72.1亿千瓦时,并启动24小时网格化抢修机制,890余辆抢修车辆、64辆发电车全天待命。尽管如此,部分区域仍因变压器超载出现短暂限电,凸显极端天气下能源系统的脆弱性。
民生保障:多维度应对高温“烤”验
政府与社会各界迅速响应:
户外作业调整:建筑工地实行“抓两头、歇中间”制度,避开10-15时高温时段,并配备遮阳棚、冰块降温设施。
公共空间开放:商场、图书馆、社区纳凉点延长开放时间,南京西路等商圈启用喷雾降温系统,日均接待避暑市民超5万人次。
健康防护升级:医疗机构增设中暑急救绿色通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居老人提供“每日两访”服务,配送含电解质的防暑物资包。
气候警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常态
中 国气象局《2025年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全球平均气温已连续11年刷新历史纪录,上海的高温天数较1980年代增加近两倍。专家提醒,若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失控,类似“热穹顶”事件将更频繁,城市需加快构建气候韧性——从优化能源结构、推广绿色建筑,到完善极端天气预警体系,每一环都关乎未来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在这场与高温的持久战中,上海正以科学应对与人文关怀,书写着超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答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