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以“牧场即自然课堂”为主题的第三届绿色牧场开放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落幕。活动通过“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向公众展示生态牧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度融合,吸引超2000名游客、科研人员及学生参与。
科技赋能:构建生态牧养新模式
牧场引入“智慧草场管理系统”,通过卫星遥感监测草场载畜量,结合AI算法动态调整放牧区域,避免过度啃食导致植被退化。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演示了“昆虫旅馆”搭建技术——利用废弃木料、竹筒为瓢虫、草蛉等益虫营造栖息地,通过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数据显示,该模式使牧场昆虫种类增加37%,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
公众参与:从观察到行动的生态教育
开放日设置“牧民体验官”环节,参与者跟随牧民学习制作传统奶制品,同时参与草场修复实践:用草方格固定沙土,播种耐旱牧草。中小学生通过“生态盲盒”游戏,识别20余种当地濒危植物,并领取“守护者证书”。一位家长感慨:“孩子第一次知道,一头牛的放牧轨迹竟会影响整个草原的生态平衡。”
产学研联动: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本
牧场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建“草原生态实验室”,定期发布《牧场生物多样性指数报告》。本届开放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牧场区域内国 家二级保护植物——蒙古扁桃的分布面积扩大2.3平方公里,濒危鸟类遗鸥的栖息巢穴增加至47处。
这场开放日不仅是一场生态科普活动,更是一次对传统牧业模式的革新宣言。当牧场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正徐徐展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