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针对广东省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防洪战役在南粤大地全面打响。此次响应的触发,源于台风“丹娜丝”残余环流与西南季风共同作用下的极端天气——广东阳江、惠州等地遭遇本世纪以来第五强暴雨,漠阳江支流三甲河、云廉河等中小河流相继发布洪水蓝色预警,部分水库水位逼近警戒线。
科技筑基:从“经验防洪”到“精准预警”
面对复杂水情,广东水利部门依托“广东省水文局智慧防汛系统”,实现雨情水情秒级更新。阳江漠地垌水库、阳西塘口茅洞水库等重点工程通过北斗卫星导航与传感器网络,实时传输水位、渗流数据至省防汛指挥中心。当三甲河春湾站水位预测将超警0.5米时,系统自动触发山洪灾害预警,并通过应急广播、短信平台向沿岸6个乡镇的12万居民推送避险信息,较传统人工预警效率提升300%。
工程韧性:千年水患的现代解法
广东7756座水库、1.7万公里堤防构成的水利网在此次洪水中经受考验。惠州白盆珠水库通过“预泄迎洪”策略,提前开闸降低水位2米,腾出库容1.2亿立方米,成功将小东江洪峰流量削减87.6%;广州从化区良口镇堤防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在抵御264毫米特大暴雨的同时,保障了周边3万亩农田安全。值得关注的是,全省566宗大中型泵站全负荷运转,24小时内排涝总量达4800万立方米,相当于12个西湖的蓄水量。
制度创新:从“单点防御”到“全域联动”
此次响应中,广东首创“五停指令”(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与“交通保障”协同机制。惠州仲恺区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3小时内完成45.8万户停电抢修,黄江镇百盛公馆等13个受灾小区通过“网格化抢险”实现7小时复电。更值得借鉴的是阳江的“群众转移2.0模式”——利用高精度地形图与AI算法,提前48小时划定危险区域,动员基层干部与志愿者“一对一”包户,确保3200名山区居民“零伤亡”转移。
历史回响:从“60年一遇”到“常态应对”
对比2022年东江60年一遇旱情,广东水利投资已从850亿元增至2025年的1200亿元,建成碧道5212公里,农村供水普及率达99%。此次暴雨中,东莞樟木头镇452毫米的24小时降雨量虽创历史极值,但通过“海绵城市”改造的200公里透水路面、15座地下调蓄池,将内涝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正如广东省水利厅厅长所言:“我们不再被动应对‘百年一遇’,而是用十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用百年一遇的决心防御。”
结语
当水利部的应急响应与广东的科技防洪体系深度耦合,这场洪水防御战已超越传统救灾范畴,成为国 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从漠阳江畔的智能传感器到惠州山区的转移包户制,从白盆珠水库的精准调度到阳江内涝的快速抢修,每一组数据、每一项创新都在诠释:防洪减灾,既是与自然的对话,更是对文明的丈量。正如阳江市民在朋友圈所写:“雨会停,但这座城市应对风雨的智慧,永远在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