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搭子”文化在都市青年中蔚然成风。从“饭搭子”到“运动搭子”,从“旅游搭子”到“学习搭子”,这种基于特定场景的浅层社交关系,正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常态。有人将其视为“人际关系的精准化匹配”,也有人质疑这是“情感降级”的体现。
精准化:效率至上的社交
支持者认为,“搭子”模式是对传统社交的“效率升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轻人往往缺乏时间与精力维系深度关系,而“搭子”以明确需求为导向,降低了社交成本。例如,上海的“羽毛球搭子群”通过小程序匹配球友,既满足运动需求,又避免因性格不合导致的尴尬;杭州的“读书搭子”则通过线上社群约定每周共读,用“轻社交”缓解孤独感。中 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超60%的Z世代认为“搭子”能提升生活幸福感,因其“无压力、高效率”的特性契合当代人的社交需求。
情感降级:浅层关系背后的隐忧
反对声音则担忧,“搭子”文化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浅薄化”。当社交仅停留在功能层面,深度情感联结可能被削弱。例如,部分“搭子”关系随需求结束而终止,缺乏长期互动;某些“酒搭子”“游戏搭子”甚至异化为“陪伴式消费”,掩盖了孤独的本质。心理学专家指出,过度依赖“搭子”可能加剧“社交懒惰”,使年轻人逐渐丧失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
社会镜像:个体化与社交媒体的双重塑造
“搭子”现象的背后,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化趋势与社交媒体的深度渗透。一方面,都市青年更强调个人空间与边界感,传统“人情社会”的束缚逐渐松动;另一方面,算法推荐与社群功能让“精准匹配”成为可能,小红书、豆瓣等平台上的“搭子”招募帖日均超10万条。这种模式既是应对孤独感的实用策略,也是对传统社交模式的“温柔反抗”。
破局之道:在“精准”与“深度”间寻找平衡
专家建议,关键在于区分社交场景与需求层次。对于工具性需求(如运动、学习),“搭子”模式可提升效率;而对于情感性需求(如倾诉、陪伴),仍需投入时间建立深度关系。正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搭子’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它让社交更灵活,但不应成为人际关系的全部。”
当咖啡馆里的“读书搭子”因共同兴趣发展为挚友,当“运动搭子”在汗水中建立信任,或许“搭子”文化的真正价值,正在于为深度社交提供一种“低门槛”的入口。在效率与情感之间,年轻人正在探索属于自己的社交平衡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