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曾以“低成本高性能”引发关注的AI公司DeepSeek,其融资热度与行业讨论度明显回落。这一现象折射出AI技术发展的深层规律:从“概念狂欢”到“技术深耕”,行业正进入耐心比拼的新阶段。
降温表象:资本理性与技术瓶颈的双重挤压
DeepSeek的“降温”并非偶然。一方面,资本市场对AI项目的评估从“故事”转向“落地”,其核心算法虽在特定场景表现优异,但通用性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另一方面,头部大模型参数突破万亿级后,算力成本与数据质量成为瓶颈,DeepSeek的“小而美”路线在竞争中优势减弱。
深耕本质:从“参数竞赛”到“场景”
AI技术的真正突破需跨越两道坎:技术可解释性与商业闭环。OpenAI耗费六年研发GPT-4,期间90%的实验失败;谷歌“Gemini”项目团队曾因伦理争议推翻重做。这些案例印证:AI深耕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而非短期冲刺。
耐心价值:生态构建与基础研究的回报周期
中 国AI产业若想避免“卡脖子”,需在两处蓄力:芯片架构创新与行业大模型定制。华为“昇腾”芯片从2018年立项到商用,历经七次迭代;工业领域大模型需深度耦合具体流程,如三一重工的“根云”平台耗时五年采集百万台设备数据。这些实践证明:真正的技术壁垒,需用时间浇筑。
DeepSeek的“降温”恰似AI产业的“成人礼”——当资本退潮,方知谁是真正弄潮儿。技术深耕没有捷径,唯有在算力、算法、数据的“铁三角”中持续投入,才能让AI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处。这或许正是AI时代最朴素的真理:所有惊艳的突破,都源于无数个“再试一次”的耐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