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随着铁山港跨海特大桥首个海上桥墩桩基动工开钻,合浦至湛江高铁(简称“合湛高铁”)全线正式进入海上主体施工阶段。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139公里的沿海高铁,预计2028年底建成通车后,将串联北部湾与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包(银)海通道和沿海通道的关键拼图。
海上奇观:广西最长跨海铁路桥梁的诞生
铁山港跨海特大桥以8473.478米的长度,刷新广西跨海铁路桥梁纪录。工程需完成4332根桩基、578个桥墩及542跨梁体施工,其中海上段包含99座桥墩、919根桩基,施工海域覆盖1400米红树林保护区。为破解潮汐落差大、岩溶地质复杂等难题,中铁大桥局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桥面板增强结构耐久性,并部署“水陆空”三维监测系统——海上布设水质监测仪、空中无人机定时巡检、平台智能视频监控,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技术突破:毫米级精度攻克跨海难题
作为合湛高铁控制性工程,铁山港跨海特大桥创新应用连续钢构梁桥技术,以毫米级精度实现抗震、抗风、抗腐蚀目标。施工栈桥沿潮沟曲线布置,巧妙避开红树林密集区;桩基施工采用清水钻工艺与隔油栏封闭隔离技术,配合国内首套环水保智能预警系统,确保污泥零排放。项目部工程部部长胡杰介绍:“这座桥的建成将填补广西跨海铁路技术空白,为全球同类型工程提供‘中 国方案’。”
经济动脉:3小时交通圈激活区域协同
合湛高铁通车后,北海至湛江将缩短至30分钟,湛江至广州仅需2.5小时,海口至广州可压缩至3小时内。这条黄金海道不仅优化沿海铁路网布局,更推动北部湾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深度融合。数据显示,项目预计带动沿线物流成本降低30%,旅游业收入增长25%,湛江钢铁、北海石化等产业通过高铁枢纽实现更高效资源配置。
生态典范:基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施工团队将环保理念贯穿全程:采用曲线栈桥设计减少红树林占用,施工污泥通过封闭管道转运至储存箱,海域水质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云桂铁路广西公司调度中心。高级工程师唐凌表示:“我们不仅在修铁路,更在探索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共存的新模式。”这种“绿色基建”实践,为粤桂协同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结语
当合湛高铁的桩基深入铁山港海底,一条连接山海的钢铁纽带正加速成型。从350公里时速的科技突破,到红树林保护的创新实践;从3小时交通圈的经济重构,到“八纵八横”战略的纵深推进,这条高铁不仅重塑着中 国沿海版图,更以“向海图强”的姿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正如中铁大桥局项目总监所言:“合湛高铁的每一米延伸,都是对‘交通强国’战略的生动诠释,更是对美丽中 国建设的庄严承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