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圳上空频繁出现白色“飞鸟”——亿航智能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正进行常态化试飞。这款全球首获适航认证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标志着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当“打飞的”成为可能,人类距离“天空之城”还有多远?
现状:从物流配送到城市交通的突破
中 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无人机物流、空中旅游、应急救援等场景加速落地。顺丰在赣州开通全国首条无人机支线物流航线,单程运输时间从7小时缩短至1小时;海南三亚的直升机观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大疆农业无人机累计作业面积超30亿亩次,效率提升60倍。更令人瞩目的是,深圳、合肥等地设立百亿级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推动eVTOL、通航飞机等研发制造。
挑战:技术、法规与安全的“三重门”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仍面临多重壁垒。技术层面,电池能量密度不足限制eVTOL续航(当前主流机型航程仅30-50公里),5G-V2X(车与万物互联)技术尚未完全覆盖低空领域;法规层面,中 国民航局虽发布《国 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但低空空域管理细则、适航认证标准仍需完善;安全层面,无人机“黑飞”事件频发,2025年一季度全国查处违规飞行案件同比增长42%。
未来:2030年的“空中都市”图景
根据《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白皮书》,到2030年,中 国将建成100个以上低空经济示范区,eVTOL实现商业化运营,城市空中交通(UAM)网络覆盖主要都市圈。届时,无人机将承担30%的城际快递业务,eVTOL“空中出租车”单程票价有望降至出租车价格的2-3倍。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低空经济将推动城市空间重构——屋顶停机坪、立体交通枢纽、低空物流走廊,这些元素将共同编织出三维立体的“天空之城”。
从农业植保到城市交通,从应急救援到文旅体验,低空经济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生活。当技术瓶颈突破、法规体系完善、社会认知提升,人类或许将在本世纪中叶迎来真正的“低空时代”——那时,天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场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