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 国城镇化率突破70%,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然而,当推土机轰鸣着碾过老街巷,当玻璃幕墙取代青砖灰瓦,一场关于“记忆失守”与“文化断层”的隐忧悄然蔓延。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守护个体记忆与社区文化的根脉,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记忆消逝:城市更新中的文化阵痛
北京南锣鼓巷、上海弄堂、广州西关大屋……这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空间,正面临“保护性开发”的双重挤压。部分项目以“文化复兴”为名,行“商业置换”之实:老茶馆变身网红咖啡厅,四合院被改造成高端会所,原住民被迫迁离,社区网络支离破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调研显示,近五年全国300个传统街区改造中,仅12%保留了原住民生活场景,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政策破局: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转向
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留改拆并举”原则,将“保护历史风貌”“延续社区文化”纳入考核指标。上海静安区张园项目通过“修旧如旧”保留石库门建筑肌理,同时引入社区博物馆、非遗工坊,让原住民成为文化讲解员;成都宽窄巷子以“一街三巷”模式划分商业、文化、生活区,既保留盖碗茶、采耳等市井业态,又引入青年文创空间,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技术赋能:数字孪生与社区参与的双重路径
数字化技术为文化保护提供新工具。杭州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即将拆除的老社区进行毫米级建模,保留建筑细节与居民口述史;南京小西湖片区通过“微更新”APP,让居民参与设计自家院落改造方案,将个人记忆融入公共空间。正如中 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所说:“技术不是替代,而是让记忆更可触摸、更可持续。”
社区重构:从“物理空间”到“情感共同体”
真正的文化保护,需回归“人”的维度。广州永庆坊改造中,设计师保留榕树头、麻石街等社区地标,并设立“邻里中心”举办粤剧表演、月饼制作等活动,让新老居民在互动中重建情感联结;北京回龙观社区通过“时间银行”项目,鼓励年轻人帮助老人记录口述史,换取社区服务积分,形成代际互助的良性循环。
当夕阳为老城墙镀上金边,当孩童在修缮后的广场追逐嬉戏,城市化不再意味着记忆的消亡,而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起点。守护个体记忆与社区文化,本质上是在守护城市的灵魂——那些让漂泊者心安、让归人热泪盈眶的“根”。这或许正是城市化最动人的注脚:在发展中回望,在变迁中坚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